本色tv全球免费视频医学影像科是河南省规模较大、设备先进和技术精湛的医学影像诊疗中心之一。科室技术力量雄厚,人员配备合理,拥有健全的硬件、软件设施和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了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
一、专家团队
杨学华 副院长,影像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影像技术学会特聘顾问,河南省放射医师协会常委,河南省肿瘤影像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河南省放射学会常委,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放射专业委员会常委。主要从事螺旋CT诊断与研究工作,擅长胸腹部疾病的综合影像学诊断。在国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尤其在CT血管成像方面的系列研究居河南省领先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先后发表系列研究论文20余篇,指导研究生10余名。近年来,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厅级成果奖4项,主持与参与省级科研项目6项,厅级科研项目4项。
鲍国峰 影像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河南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神经学组委员。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院,从事影像诊断工作10余年,曾任开封市放射协会委员。擅长CT及磁共振的肿瘤诊断工作,对肺部及胸腹部的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有系统及深入研究。磁共振方面,擅长中枢神经系统及骨肌系统等病变病的影像诊断。以第一作者发表《少突胶质细胞瘤MRI诊断》等论文。
徐敏涛 影像科副主任,主治医师。河南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心胸学组委员,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放射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毕业于山东大学,从事影像诊断工作近8年,擅长冠状动脉、头颈血管、胸腹主动脉、肺动脉等全身各部位CT血管成像诊断及后期重建成像技术。擅长磁共振骨肌及腹部诊断。
王晶 副主任医师,毕业于新乡医学院,从事影像诊断工作近10年,擅长冠状动脉、头颈血管、胸腹主动脉、肺动脉等全身各部位CT血管成像诊断及后期重建成像技术;擅长中、内耳各种先天发育异常疾病的诊断。以第一作者发表国家级论文两篇,《薄层高分辨螺旋CT对诊断颅底骨折的价值》,《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影像学表现》;参与发表《64排CT对早期小肝癌的诊断价值》,《多层64螺旋CT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等国家级论文数十篇。
李晓浦 副主任医师,毕业于新乡医学院,从事影像诊断近二十年。擅长胸腹部CT及骨关节MR的影像诊断,在医学专业杂志发表论文六篇。
董涛 副主任医师,毕业于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原联勤保障部队第989医院医学影像科骨干医师,曾任平顶山医学会放射学专业常务委员,从事放射医学专业20年余,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擅长肺部疾病、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影像诊断。发表医学论文10余篇,协助编撰医学专著1篇。曾到上海长征医院进修学习CT、MR影像诊断工作一年。
二、仪器设备
1、GE Discovery CT 750HD 64排宝石CT
2、GE Bright Speed Elite 16排CT
3、GE 3.0TSigna HDxt 超高场磁共振
4、Philips 1.5T ingenia 大孔径磁共振
5、东芝 SONIALSION SAFRE17 大平板数字胃肠机
6、GE Definium 6000 医用诊断X射线系统
7、东芝 MUX-100DJ 移动式数字摄影X线设备
8、GE Senographe DS 乳腺X射线机
1.5T磁共振
64排CT
3.0T 磁共振
医用X线摄影系统
数字胃肠机
钼钯
三、检查项目
(一)医学影像科开展常规各项检查项目,包括:
1、中枢神经系统、骨关节系统、腹部及盆腔脏器等的磁共振平扫及增强检查;
2、头、颈、胸、腹及脊柱四肢各部位CT平扫、增强检查,以及三位重建;
3、全身各部位X线摄片检查;
4、各种造影。
(二)除开展各项常规检查业务之外,影像科还有许多特色检查。
1、全身各部位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 CTA):
CT血管造影在医学上又叫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是通过向静脉血管注射含碘对比剂,同时快速薄层扫描,然后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以清晰显示全身各部位血管细节的检查技术,具有无创及操作简便的特点,适合用于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血管性疾病高危人群的筛查,实现血管性疾病的早诊断、早治疗。目前我科可开展全身各部位CT血管造影,主要特色项目有:冠状动脉CTA、头颈部CTA、肢体CTA、主动脉CTA、肺动脉CTA等,以及先天性心脏病成像,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重要的信息。
2、磁共振脑功能成像(functional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是指应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人体的功能进行检测的影像检查手段。其主要包括:
磁共振弥散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
灌注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 PWI)测量水分子的随机运动和区域脑血流进行的人体功能显示。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对脑内白质神经纤维走行的显示
磁共振波谱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MRS)非侵入性地测量一些脑内代谢产物,进行有关化学成分的研究。
血氧合水平依赖(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ant,BOLD)——fMRI的狭义概念
3、磁共振水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hydrography MRH)
磁共振水成像技术的原理主要是利用水具有长T2弛豫时间的特性,对人体的含水腔隙进行成像的磁共振扫描技术,其优势是可不依赖对比剂进行高对比度成像,并且无需插管,无痛苦。目前得以广泛采用的有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磁共振泌尿系水成像(MRU)、磁共振内耳成像等等,其中以MRCP常用,以多角度、立体、全面的展示扩张胆胰管的形态、范围、程度,梗阻的程度、平面及梗阻的鉴别。
4、脑及体部灌注成像(Perfusion Imaging)
灌注成像是在静脉快速团注对比剂时,对感兴趣区层面进行连续扫描,从而获得感兴趣区时间—强度曲线,并利用不同的数学模型处理,以更有效地获得可量化的脑组织血流信息,对明确病灶的血液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影像科可进行CT及磁共振脑及体部灌注成像,可根据不同病情及临床需要选择不同的成像手段。
5、宝石CT能谱分析及物质分离技术
宝石CT进行能谱扫描后,利用能谱分析平台,进行单能量成像及能谱曲线分析,进而提高组织的分辨能力、对组织进行同源性分析及去除金属硬化伪影。能谱分析技术,扩展了CT的成像参数,使CT检查可以获得更多的病变信息。物质分析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基物质对所占的不同权重进行物质分析,并可对基物质进行定量分析,以此分析病变的物质组成,帮助诊断。
6、磁共振心脏检查
磁共振心脏检查没有放射性,不需要造影剂,软组织对比度高,可以任意角度、任意方向成像,多参数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心肌灌注成像比SPECT 具有更高的时间及空间分辨率,其与金标准PET 的诊断价值相仿。心肌延迟增强成像可发现心肌的不可逆损伤,实现梗死及瘢痕组织的定性及定量分析,从而预测患者预后。
7、磁共振胎盘及胎儿成像
磁共振胎盘成像主要用于观察胎盘的位置、形态,用于明确孕妇是否存在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及胎盘植入等异常,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进行产前评估。胎儿MRI用于观察胎儿发育情况,明确有无畸形,尤其是神经系统的畸形。
8、磁共振脑脊液流动成像
不仅能无创性的显示脑脊液的细微流动,而且还能比较精确的测定脑脊液的流速、方向和流量。